专利摘要:
[課題]提供一種在使用具有導電性凝膠的電極墊片之情況可容易處理電極墊片的墊片用托架。[解決手段]包含收容電極用墊片300的凹部區域1211,凹部區域1211係具有底部區域1100、及從底部區域1100立起且包圍電極用墊片300般設置的側壁區域1400。
公开号:TW201304743A
申请号:TW101117196
申请日:2012-05-15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Hiromichi Karo;Tomoya Ijiri;Yasuo Tsukahara
申请人:Omron Healthcare Co Ltd;
IPC主号:A61B5-00
专利说明:
墊片用托架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收容裝設於和活體接觸的電極的電極用墊片之墊片用托架。
從提升對活體之密接性及皮膚順從性的觀點考量,接觸於活體的電極為,將具導電性之含水狀的高流動性的導電性凝膠(以下,僅稱為流動性導電性凝膠(通稱「凝膠」))塗布於電極的表面。藉此,減低電極和活體之間的接觸電阻,圖謀提升源自活體的電氣信號之測定精度。
此外,所謂的「凝膠」,通常係指親液性溶質的膠質溶液且具有彈性力、流動性小的(膠狀)物質。因此,本說明書中,僅表示「導電性凝膠」的物質,係指具有一般的彈性力且流動性小的(膠狀)物質,「流動性導電性凝膠」,係指沒有彈力性而富於流動性的物質。
但,於測定前有必要用管將流動性導電性凝膠塗布於各電極。且於測定後需要從電極表面及活體擦掉流動性導電性凝膠之作業。此流動性導電性凝膠之塗布及擦掉作業對測定者而言是很麻煩的。
此外,下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揭示在和活體接觸之電極的表面上設置流動性導電性凝膠的活體用電極。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平04-2441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平04-303415號公報
在電極使用具有導電性凝膠的電極墊片之情況時,圖謀減輕流動性導電性凝膠之塗布及擦掉作業所需之勞力。但存在關於具有導電性凝膠的電極墊片之處理的新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使用具有導電性凝膠的電極墊片之情況可容易處理電極墊片的墊片用托架。
以下說明中的「導電性凝膠」,係指親液性溶質的膠質溶液且具有彈性力、流動性小的(膠狀)物質的凝膠。
依據本發明的墊片用托架,係具有導電性凝膠且可將前述導電性凝膠保持成接觸於設置在外部的電極之保持面,且收容具有設置成可對前述電極裝卸之基座構件的電極用墊片之墊片用托架,其具備以下的構成。
上述墊片用托架包含:基座部;及在上述基座部的表面側凹陷,用以收容上述電極用墊片的凹部區域,上述凹部區域具有:底部區域;及從上述底部區域立起,且包圍上述電極用墊片般設置的側壁區域。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凹部區域進一步包含抵接部,該抵接部為,在收容上述電極用墊片之際抵接於上述保持面而在上述保持面和上述底部區域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凹部區域進一步具有支撐區域,該支撐區域設置成從上述側壁區域突出,且在上述凹部區域收容有上述電極用墊片的狀態將上述電極用墊片彈推於上述底部區域。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電極具有圓筒形狀,上述電極用墊片具有一端側開放的圓筒形狀,而且其內側具有卡合於上述電極的外周面的凸部區域,上述支撐區域係於上述凹部區域收容著上述電極用墊片的情況時,被設在圓周上之和上述凸部區域偏離的位置。
於其他的形態中,藉上述支撐區域和上述底部區域夾入上述電極用墊片的力係小於上述凸部區域卡合於上述電極的外周面的力。
於其他的形態中,進一步具備保持上述電極的帶材,上述電極在上述帶材之上以規定的間隔配置複數個,上述凹部區域係以和上述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上述電極係在上述帶材之上順著上述短邊方向以第1短邊間隔配置複數個,上述凹部區域係以和上述第1短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上述電極係在上述帶材之上順著上述長邊方向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複數個,上述凹部區域係以和上述第1長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上述電極係在上述帶材之上順著上述短邊方向以第1短邊間隔配置複數個,上述電極係在上述帶材之上順著上述長邊方向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複數個,上述凹部區域為,上述短邊方向以和上述第1短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上述長邊方向以和上述第1長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上述電極為,在上述帶材之上順著上述長邊方向以第1電極、第2電極、第3電極及第4電極的順序配置,上述第1電極和上述第2電極之間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上述第2電極和上述第3電極之間以第2長邊間隔配置,上述第3電極和上述第4電極之間以第3長邊間隔配置。
上述凹部區域具有:收容上述第1電極的第1凹部區域;收容上述第2電極的第2凹部區域;收容上述第3電極的第3凹部區域;及收容上述第4電極的第4凹部區域,於上述基座部的上述表面側,順著上述長邊方向,以上述第1凹部區域、上述第3凹部區域、上述第2凹部區域、及上述第4凹部區域的順序配置,上述第1凹部區域和上述第2凹部區域之間隔係設成前述第1長邊間隔,前述第3凹部區域和前述第4凹部區域之間隔係設成前述第3長邊間隔。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墊片用托架是板狀的樹脂成形品。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樹脂成形品係使用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所構成的群之樹脂材料。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墊片用托架的至少上述凹部區域為,設置成在上述電極用墊片收容於上述凹部區域的狀態可從上述背面側透視上述電極用墊片。
於其他的形態中,上述墊片用托架的至少上述凹部區域係具有透光性。
依據本發明的墊片用托架,容易處理具有導電性凝膠的電極墊片。[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依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電極用墊片及收容其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參照圖面作詳細說明。此外,以下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在提及個數、量等之情況,除非特別記載之情況,否則本發明的範圍未必受限於其個數、量等。又,以下存在有複數個實施形態之情況,除了特別有記載的情況以外,適宜地組合各個實施形態之構成係最初就預定的。各圖中,會有同一符號指同一個或相等的部分,而不作重複說明的情況。
在以下所示的實施形態中,要針對建構成能測定包含內臓脂肪量在內之全身的脂肪量及身體之特定部位別的脂肪量(上肢及下肢各自的脂肪量、體幹的脂肪量以及腹部中之皮下脂肪量等)之體脂肪測定裝置作例示說明。亦即,「體脂肪測定裝置」包含「內臓脂肪測定裝置」。
此外,所謂的「腹部」,係除了體幹部當中的胸部以外的部分。又,所謂的「偏離腹部的部位」,係包含由上臂、前臂、手腕及手指所構成的上肢、與橫隔膜相距規定的距離(例如大致10cm)以上的胸部、和包含肩、頸及頭部的上體、以及由大腿、小腿、腳踝及腳趾構成的下肢。又,所謂的「體軸」,係和受檢者的腹部之橫剖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之軸。又,所謂的「腹部正面」,係包含受檢者的腹部當中,從正面觀察受檢者的情況下可視認的部分。例如,包含受檢者的腹部當中,通過受檢者的肚臍及背骨且順著和受檢者的體軸垂直的軸,從肚臍側觀察受檢者的情況下可視認的部分。又,所謂的「腹部背面」,係包含受檢者的腹部當中,從後面觀察受檢者的情況下可視認的部分。例如,包含受檢者的腹部當中,通過受檢者的肚臍及背骨且順著和受檢者的體軸垂直的軸,從背骨側觀察受檢者的情況下可視認的部分。 [體脂肪測定裝置]
圖1係本實施形態的體脂肪測定裝置之機能方塊圖。首先,參照此圖1,針對體脂肪測定裝置的構成作說明。
參照圖1,體脂肪測定裝置1主要具備:控制部10、定電流生成部21、端子切換部22、電位差檢出部23、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顯示部26、操作部27、電源部28、記憶體部29、以及複數個電極。控制部10包含運算處理部11。
體脂肪測定裝置1,在複數個電極方面,係具備:裝設於受檢者的腹部背面之腹部電極對AP1~AP4;裝設於受檢者的上肢之上肢電極H11、H21;以及裝設於受檢者的下肢之下肢電極F11、F21。
控制部10係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所構成,且進行體脂肪測定裝置1之整體的控制。具體言之,控制部10係依據對上述之各種機能塊送出指令、所獲得的資訊進行各種的運算處理。有關當中之各種的運算處理,係藉設於控制部10的運算處理部11進行。
腹部電極對AP1~AP4係各自沿體軸方向裝設在受檢者的腹部背面的表面。上肢電極H11、H21係各自適當地裝設於右手之手腕的表面和左手之手腕的表面。下肢電極F11、F21係各自適當地裝設於右腳的腳踝的表面和左腳的腳踝的表面。腹部電極對AP1~AP4、上肢電極H11、H21、及下肢電極F11、F21分別和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
端子切換部22係例如由複數個繼電器回路所構成。端子切換部22依據從控制部10接收到的指令,將自上述之複數個電極中選擇之特定的電極對和定電流生成部21電連接,同時將自上述之複數個電極中選擇之特定的電極對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
藉此,透過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定電流生成部21的電極對係作為定電流施加電極對發揮機能,同時透過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電位差檢出部23的電極對成為電位差檢出電極對發揮機能。依據端子切換部22的電連接,係在測定動作中作各種切換。
定電流生成部21係依據從控制部10接收到的指令而生成定電流,將生成的定電流供給予端子切換部22。定電流生成部21係例如供給適用於測定體組成資訊之高頻電流(例如,50kHz,500μA)。藉此,定電流經由透過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定電流生成部21的電極對,亦即定電流施加電極對而施加於受檢者。
電位差檢出部23係透過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電位差檢出部23的電極對,亦即檢出電位差檢出電極對的電極間中之電位差,將所檢出的電位差朝控制部10輸出。藉此,檢出在定電流施加於受檢者的狀態中之電位差檢出電極對的電極間之電位差。
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及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係用以獲得在控制部10的運算處理部11中進行的運算處理所利用之受檢者資訊的部位。在此,所謂的受檢者資訊,係意味與受檢者相關的資訊,例如包含年齢、性別及體格資訊等資訊當中至少任1個。又,所謂的體格資訊,係包含受檢者的有關身體之特定的部位之尺寸的資訊,例如包含腰圍(腹部周長)、腹部橫寬及腹部厚度等當中至少任1個的資訊、及身高及體重等資訊。體格資訊計測部24係自動計測受檢者的體格資訊之部位,且將所計測的體格資訊朝控制部10輸出。另一方面,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係用以輸入受檢者資訊的部位,且將所輸入的受檢者資訊朝控制部10輸出。
此外,在圖1所示的機能方塊圖中,雖例示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及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雙方設於體脂肪測定裝置1的情況,但此等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及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並非一定是必要的構成。有關設置此等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及/或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與否,係依據在控制部10的運算處理部11中進行的運算處理所利用之受檢者資訊的種類來適宜選擇。又,有關受檢者資訊當中的體格資訊,可建構成在體格資訊計測部24進行自動計測,亦可建構成受檢者自行在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輸入體格資訊。
運算處理部11包含阻抗算出部12和各種脂肪量算出部13。阻抗算出部12係依據藉定電流生成部21生成的定電流之電流值、與在電位差檢出部23中檢出且控制部10所接收的電位差資訊來算出各種阻抗。
各種脂肪量算出部13係依據在阻抗算出部12中所獲得的阻抗資訊、和從體格資訊計測部24及/或受檢者資訊輸入部25接收到的受檢者資訊來算出各種脂肪量。各種脂肪量算出部13係包含:例如算出受檢者的全身的體脂肪量之體脂肪量算出部14、算出受檢者的身體之特定部位別的脂肪量之部位別脂肪量算出部15、算出受檢者的內臓脂肪量之內臓脂肪量算出部16及算出受檢者的腹部中之皮下脂肪量的皮下脂肪量算出部17當中至少任1個。此外,亦可建構成體脂肪量算出部14及皮下脂肪量算出部17被包含於內臓脂肪量算出部16。
顯示部26係顯示在運算處理部11被算出之各種脂肪量的資訊。作為顯示部26,例如可利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此外,關於顯示部26中所顯示的脂肪量,例如可舉出受檢者的全身的體脂肪量、受檢者的身體之特定部位別的脂肪量、內臓脂肪量及腹部中之皮下脂肪量等。在此,所謂的脂肪量,係指示出例如脂肪重量、脂肪面積、脂肪體積及脂肪含量等之脂肪的量之指標,尤其,關於內臓脂肪量,係指除了內臓脂肪重量以外,內臓脂肪面積、內臓脂肪體積及內臓脂肪含量當中至少任1個。
操作部27係受檢者對體脂肪測定裝置1輸入命令用的部位,例如由受檢者可押下的按鍵等所構成。
電源部28係對控制部10等供給電力用的部位,包含電池等之內部電源及商用電源等之外部電源等在內。
記憶體部29係用以記憶和體脂肪測定裝置1相關的各種資料及程式的部位,且記憶例如上述之受檢者資訊、算出的內臓脂肪量、及用以執行後述之體脂肪測定處理的體脂肪測定程式等。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的體脂肪測定裝置1中所進行之運算處理的一例作說明。如上述般,本實施形態的體脂肪測定裝置1雖可於各種脂肪量算出部13中測定各種的脂肪量,但以下係例示在實施算出用以表示內臓脂肪量之指標-內臓脂肪面積之際的運算處理。
參照圖1,阻抗算出部12係依據在定電流生成部21中生成的電流值、和在電位差檢出部23中檢出的電位差,算出兩種類的阻抗。兩種類的阻抗當中的一者係反映受檢者的腹部中之除脂肪量的阻抗(以下,亦將阻抗稱為Zt。)。另一者的阻抗係反映受檢者的腹部中之皮下脂肪量的阻抗(以下,亦將阻抗稱為Zs。)。
內臓脂肪量算出部16係根據被算出之兩種類的阻抗Zt,Zs、和受檢者的體格資訊(腰圍),算出受檢者的內臓脂肪量,例如內臓脂肪面積(單位:cm2)。具體言之,例如,藉由表示兩種類的阻抗Zt,Zs及受檢者的腰圍與內臓脂肪面積的關係之以下的式(1),算出內臓脂肪面積Sv。
Sv=a×W2-b×(1/Zt)-c×W×Zs-d………(1)
(其中,a,b,c,d:係數,W:腰圍)。
又,皮下脂肪量算出部17係根據被算出之阻抗Zs、和受檢者的體格資訊(腰圍),算出受檢者的皮下脂肪量,例如皮下脂肪面積(單位:cm2)。具體言之,例如,藉由表示阻抗Zs及受檢者的腰圍與皮下脂肪面積的關係之以下的式(2),算出皮下脂肪面積Ss。
Ss=e×W×Zs+f………(2)
(其中,e,f:係數,W:腰圍)。
又,在算出受檢者的全身的體脂肪量之情況時,體脂肪量算出部14係根據被算出之阻抗Zt、和受檢者的體格資訊所包含的1個資訊(例如身高),算出除脂肪量FFM(單位:kg)。具體言之,例如,藉由表示阻抗Zt及受檢者的身高與除脂肪量的關係之以下的式(3),算出除脂肪量FFM。
FFM=i×H2/Zt+j………(3)
(其中,i,j:係數,H:身高)。
上述式(1),(2),(3)之各個係數,例如係基於MRI的測定結果之回歸式而決定。又,式(1),(2),(3)之各個係數亦可按年齢及/或性別決定。
然後,體脂肪量算出部14係根據被算出之阻抗Zt、和受檢者資訊所包含的至少任1個資訊(例如體重),算出受檢者的體脂肪量,例如體脂肪率(%)。具體言之,例如,體脂肪率係依據除脂肪量FFM和受檢者的體重,藉以下的式(4)算出。
體脂肪率=(Wt-FFM)/Wt×100………(4)
(其中,Wt:體重)。
圖2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體脂肪測定裝置中之電極的配置例圖。圖2中,顯示配置有上肢電極、下肢電極、腹部電極的狀態。圖2是從受檢者的背脊側所見之電極的配置例。
參照圖2,體脂肪測定裝置1係具備電極帶100及手腳夾鉗400。電極帶100係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和帶材101一體形成者。腹部電極對AP1包含腹部電極A11及A21。腹部電極對AP2包含腹部電極A12及A22。腹部電極對AP3包含腹部電極A13及A23。腹部電極對AP4包含腹部電極A14及A24。
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係於受檢者的腹部背面,配置於體軸方向,且在和體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相互空出間隔作配置。例如,腹部電極對AP2係與通過腹部電極對AP1的腹部電極A11,A21之軸分離規定的距離地作配置。
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之各個電極間距離大致相等。例如,腹部電極對AP1的腹部電極A11、A21間之距離與腹部電極對AP2的腹部電極A12,A22間之距離大約相等。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之電極分別和對應之其他電極對的電極在大致垂直於體軸的方向排列地配置。亦即,腹部電極A11、A12、A13、A14係在和體軸大致垂直的方向配置成一列。腹部電極A21、A22、A23、A24係在和體軸大致垂直的方向配置成一列。
此外,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亦可為在體軸方向配置成一列的構成。亦即,腹部電極對AP2、AP3、AP4亦可為配置在通過腹部電極對AP1的腹部電極AP11、AP21的軸上之構成。
又,亦可為,某一腹部電極對配置在包夾其他腹部電極對的位置之構成。
例如,腹部電極對AP1,AP2在體軸方向配置成一列,且腹部電極對AP1配置在包夾腹部電極對AP2的位置。又,腹部電極對AP3,AP4在體軸方向配置成一列,且腹部電極對AP3配置在包夾腹部電極對AP4的位置之構成亦可。
手腳夾鉗400係分別保持上肢電極H11、H21,及下肢電極F11、F21,分別裝設在右手之手腕的表面,左手之手腕的表面,右腳的腳踝的表面,及左腳的腳踝的表面。
定電流生成部21係使電流流通於藉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定電流生成部21的電極對(以下,亦稱為電流電極對)之電極間。
然後,電位差檢出部23係檢出透過端子切換部22電連接於電位差檢出部23的電極對(以下,亦稱為電壓電極對)的電極間之電位差。
內臓脂肪量算出部16係依據利用電位差檢出部23檢出之電壓電極對的電極間之電位差而算出受檢者的內臓脂肪量。 [體脂肪測定裝置的動作]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中的體脂肪測定裝置測定內臓脂肪量之際的動作進行說明。
圖3係制定本實施形態的體脂肪測定裝置測定內臓脂肪量之際的動作次序的流程圖。圖3之流程圖所示的處理係預先作成程式儲存於記憶體部29,透過控制部10讀出此程式並執行,以實現內臓脂肪測定處理的機能。
參照圖3,控制部10係接收包含體格資訊(腰圍)的受檢者資訊之輸入(步驟S2)。在此接收到的受檢者資訊係例如暫時地被保存於記憶體部29。
接著,控制部10判斷有無測定開始之指示(步驟S4)。控制部10係待機迄至有開始測定之指示為止(步驟S4中為否)。控制部10係在檢知開始測定之指示的情況時(步驟S4中為是),進行電極的設定(步驟S8)。
更具體言之,控制部10首先進行阻抗Zt的算出處理。亦即,控制部10為,例如將1對上肢電極H11、下肢電極F11及1對上肢電極H21、下肢電極F21分別選為電流電極對,將腹部電極對AP1選為電壓電極對。
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1對上肢電極H11、下肢電極F11及1對上肢電極H21、下肢電極F21和定電流生成部21電連接,且將腹部電極對AP1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8)。在此,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切斷未被選擇之電極與定電流生成部21和電位差檢出部23之電連接。
定電流生成部21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使電流從上肢朝下肢的方向流通。例如,定電流生成部21為,使電流從上肢電極H11及上肢電極H21朝下肢電極F11及下肢電極F21流通(步驟S10)。於此情況時,以端子切換部22是和上肢電極H11及上肢電極H21短路,且使下肢電極F11和下肢電極F21短路的構成較佳。此外,定電流生成部21及端子切換部22亦可為從上肢電極H11、H21任1個朝下肢電極F11、F21任1個流通電流的構成。
於此狀態,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檢出腹部電極對AP1之腹部電極A11、A21間的電位差(步驟S12)。
然後,控制部10係將腹部電極對AP2、AP3、AP4依序選為電壓電極對。亦即,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2、AP3、AP4依序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8)。接著,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2、AP3、AP4之各個電極間的電位差依序檢出(步驟S12)。
阻抗算出部12為,在對所有的電極對之組合結束了電位差之檢出的情況,在此為結束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之各個電極間中的電位差之檢出的情況時(步驟S13為是),依據定電流生成部21流通的電流值、和電位差檢出部23所檢出之各電位差,算出阻抗Zt1~Zt4(步驟S14)。阻抗算出部12所算出之阻抗Zt1~Zt4的值係例如暫時地被保存於記憶體部29。
接著,控制部10進行阻抗Zs的算出處理。亦即,控制部10係將腹部電極對AP1選為電流電極對,將腹部電極對AP2選為電壓電極對。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1和定電流生成部21電連接,且將腹部電極對AP2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16)。在此,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各腹部電極對選擇性地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且切斷未被選擇之腹部電極對、上肢電極及下肢電極和定電流生成部21及電位差檢出部23之電連接。
定電流生成部21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使腹部電極對AP1的腹部電極A11、A21間流通電流(步驟S18)。
於此狀態,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檢出腹部電極對AP2的腹部電極A12、A22間之電位差(步驟S20)。
控制部10係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依順序選為電壓電極對。亦即,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依序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16)。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之各個電極間之電位差依序檢出(步驟S20)。
接著,控制部10係將腹部電極對AP2選為電流電極對,將腹部電極對AP1選為電壓電極對。亦即,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2和定電流生成部21電連接,且將腹部電極對AP1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16)。
定電流生成部21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使腹部電極對AP2的腹部電極A12、A22間流通電流(步驟S18)。
於此狀態,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檢出腹部電極對AP1之腹部電極A11、A21間的電位差(步驟S20)。
控制部10係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依序選為電壓電極對。亦即,端子切換部22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依序和電位差檢出部23電連接(步驟S16)。電位差檢出部23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之各個電極間的電位差依序檢出(步驟S20)。
同樣地,控制部10將腹部電極對AP3及AP4依序選為電流電極對,針對腹部電極對AP3及AP4各自將腹部電極對AP1~AP4當中的電流電極對以外的腹部電極對依序選為電壓電極對,分別檢出電壓電極對的電極間之電位差(步驟S16~S20)。
阻抗算出部12為,在對所有的電極對之組合結束了電流之施加及電位差之檢出的情況時(步驟S21為是),係依據定電流生成部21流通的電流值、和電位差檢出部23所檢出之各電位差,算出阻抗Zs1~Zs12(步驟S22)。阻抗算出部12所算出之阻抗Zs1~Zs12的值例如暫時地被保存於記憶體部29。
接著,內臓脂肪量算出部16係依據在步驟S2控制部10所接收到的體格資訊(腰圍)、阻抗Zt1~Zt4、及阻抗Zs1~Zs12而算出內臓脂肪面積Sv(步驟S24)。內臓脂肪面積Sv係藉上述的式(1)算出。此外,如本實施形態,在體脂肪測定裝置1具備4個腹部電極對AP1~AP4的情況下,例如,4個阻抗Zt1~Zt4的平均值代入式(1)中的阻抗Zt,12個阻抗Zs1~Zs12的平均值代入式(1)中的阻抗Zs。
又,皮下脂肪量算出部17係依據在步驟S2控制部10所接收到的體格資訊(腰圍)、和阻抗Zs1~Zs12而算出皮下脂肪面積Ss(步驟S26)。皮下脂肪面積Ss係藉上述的式(2)算出。此外,如本實施形態,在體脂肪測定裝置1具備4個腹部電極對AP1~AP4的情況下,例如,12個阻抗Zs1~Zs12的平均值代入式(2)中的阻抗Zs。
又,體脂肪量算出部14係依據在步驟S2被輸入之受檢者資訊(例如身高)和阻抗Zt1~Zt4,算出除脂肪量FFM(步驟S28)。除脂肪量FFM係藉上述的式(3)算出。此外,如本實施形態,在體脂肪測定裝置1具備4個腹部電極對AP1~AP4的情況下,例如,4個阻抗Zt1~Zt4的平均值代入式(3)中的阻抗Zt。
又,體脂肪量算出部14係依據在步驟S2輸入之受檢者資訊(體重)和在步驟S28算出之除脂肪量FFM,算出體脂肪率(步驟S30)。體脂肪率係藉上述的式(4)算出。
然後,顯示部26係基於控制部10的控制,顯示各測定結果(步驟S32)。
以上,體脂肪測定裝置1係結束體脂肪測定處理。此外,阻抗Zt1~Zt4之典型的值各自約5Ω左右。又,阻抗Zs1~Zs12之典型的值各自約80Ω左右。 [電極帶100/腹部電極200]
接著,參照圖4及圖5,針對電極帶100作說明。此外,圖4係顯示體脂肪測定裝置所用之電極帶的構造之斜視圖,圖5係顯示設置在體脂肪測定裝置所用之電極帶的腹部電極的構造之斜視圖。
此電極帶100係腹部電極對AP1、AP2、AP3、AP4和帶材101一體形成者。帶材101使用彈性體材料,以可容易纏繞於受檢者的腹部的方式一部份採用蛇腹構造。
腹部電極對AP1包含腹部電極A11及A21,腹部電極A11及A21在體軸方向相隔規定的間隙作配置。腹部電極對AP2亦包含腹部電極A12及A22,腹部電極A12及A22在體軸方向相隔規定的間隙作配置。腹部電極對AP3亦包含腹部電極A13及A23,腹部電極A13及A23在體軸方向相隔規定的間隙作配置。腹部電極對AP4亦包含腹部電極A14及A24,腹部電極A14及A24在體軸方向相隔規定的間隙作配置。
本實施形態中,帶材101係具有短邊101a和長邊101b的長方形形狀。4個腹部電極A11、A12、A13、A14係在帶材101之上順著長邊101b方向配置。腹部電極A11與腹部電極A12之第1長邊間隔是P1,腹部電極A12與腹部電極A13之第2長邊間隔是P2,腹部電極A13與腹部電極A14之第3長邊間隔是P3。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係P1=P3,P2>P1的關係。又,所謂的電極的長邊間隔,係指順著長邊101b方向的電極之中心間的距離。
又,4個腹部電極A21、A22、A23、A24亦和上述腹部電極A11、A12、A13、A14同樣地,在帶材101之上順著長邊101b方向配置。
又,腹部電極A11和腹部電極A21係順著帶材101的短邊101a方向配置。腹部電極A11和腹部電極A21的第1短邊間隔是W1。
此外,所謂的電極的短邊間隔,係指順著短邊101a方向的電極之中心間的距離。腹部電極A12~A14和腹部電極A22~A24之間亦分別設在第1短邊間隔W1。
參照圖5,係顯示腹部電極A11、A21、A12、A22、A13、A23、A14、A24所用之腹部電極200的構造。腹部電極200具有圓筒形狀,直徑約23mm左右,且自帶材101突出高度約6mm左右。腹部電極200具有金屬製的圓筒電極部201,在此圓筒電極部201的腰圍部設有環狀的槽形凹部202。 [腹部電極用墊片300]
接著,參照圖6及圖7,針對可對腹部電極200裝卸地設置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作說明。此外,圖6係顯示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構造之斜視圖,圖7係顯示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構造之俯視圖。此外,在以下說明所使用的凝膠,係指親液性溶質的膠質溶液且具有彈性力、流動性小的(膠狀)物質之凝膠。
此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具備:圓形的導電性凝膠310;將此導電性凝膠310保持成可對腹部電極200電性接觸且設置成可對腹部電極200裝卸之一端側開放的圓筒形狀的基座構件320。
基座構件320採用聚丙烯系樹脂材料、ABS樹脂等。導電性凝膠310採用丙烯系高分子凝膠,氨基鉀酸酯系凝膠等。
此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為,外徑尺寸(W1)約 26mm,含導電性凝膠310在內的高度(h1)約7mm。又,在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表面部分,導電性凝膠310係以基座構件320的緣部(B2所示區域)露出的方式保持於基座構件320。
圖6中,設置導電性凝膠310的區域(B1所示區域)係直徑約22mm,露出之緣部(B2所示區域)的長度約2mm。藉此,在把持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際,可防止導電性凝膠310和指尖接觸。 [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對腹部電極200之裝卸]
接著,參照圖8至圖10,針對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對腹部電極200之裝卸作說明。此外,圖8係圖7中VIII-VI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9及圖10係顯示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朝腹部電極安裝之第1及第2示意圖。
如圖8所示,在圓筒形狀的基座構件320之開放端側,設置朝半徑方向的內側突出的凸部區域323。此凸部區域323可建構成連續的環狀形狀,亦可建構成不連續地設置複數處。
如圖9所示,透過從上方將腹部電極用墊片300裝設於腹部電極200,如圖10所示,基座構件320的凸部區域323暫時朝外側擴開地彈性變形,之後,凸部區域323卡合於腹部電極200的槽形凹部202。藉此,於腹部電極200固定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此際,設置於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導電性凝膠310之下面側係可電性導通地接觸於腹部電極200的上面部分。在將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從腹部電極200卸下的情況下,以手指抓住並拿起基座構件320。 [基座構件320的詳細構造]
接著,參照圖11至圖14,針對基座構件320的詳細構造作說明。
此外,圖11係從表面側顯示基座構件320的構造之第1斜視圖,圖12係圖11中XII-X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13係從表面側顯示基座構件320的構造之第2斜視圖,圖14係從背面側顯示基座構件320的構造之斜視圖。
基座構件320係具有一端側開放的圓筒形狀體322,採用聚丙烯系樹脂材料、ABS樹脂等。在保持導電性凝膠310的圓筒形狀體322之另一端側,具有設置有複數個開口部321a之網狀的保持面321。
形成於保持面321的開口部321a係具有呈同心圓設置之複數個圓弧形狀的開口形態。開口部321a之半徑方向的寬度約2mm,位在開口部321a之間的保持面321的寬度約1mm。利用如此形成的開口部321a,於保持面3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塗布導電性凝膠310,導電性凝膠310係在保持面321被保持成和基座構件320成一體。
此外,設置導電性凝膠310的區域(圖12的B1所示的區域)中之開口部321a的合計面積,係設置導電性凝膠310的區域(圖12的B1所示的區域)之全面積的50%以上即可。藉此,在基座構件320的保持面321塗布導電性凝膠310之際,氣泡變得容易從開口部逃脫,可抑制氣泡捲入導電性凝膠310內。其結果,防止在氣泡的混入部分因導電性凝膠310經時變化而變薄,可使內臓脂肪測定用裝置中的測定精度穩定。
在圓筒形狀體322的開放端側,設有3處朝半徑方向的內側突出的凸部區域323。此凸部區域323的突出長度(b)約0.5mm。又,基座構件320的直徑(W1)係如上述約 26mm,基座構件的高度(h2)約2mm。
又,在設置凸部區域323的區域之圓筒形狀體322的外周面,合計設有6處的狹縫322a,於夾入此狹縫322a的區域設有3處伸出半徑方向外方的指勾掛部324。又,上述之凸部區域323係被設於設置指勾掛部324的圓筒形狀體322之內周面。藉此,在將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從腹部電極200卸下的情況下,透過此指勾掛部324讓夾入狹縫322a的區域彈性變形而使凸部區域323朝外側移動,可容易將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從腹部電極200卸下。此外,凸部區域323及指勾掛部324的數量未限定為3處,可設置1處、2處或4處以上。
又,在保持面321的背面側,設有複數個突起部321p。透過於保持面321的背面側設置突起部321p,在將腹部電極用墊片300裝設於腹部電極200後,即使是腹部電極用墊片300被按壓於腹部電極200側之情況下,突起部321p還是抵接於腹部電極200的表面,抑制保持面321朝腹部電極200側移動。其結果,防止導電性凝膠310從保持面321被擠出,可阻止導電性凝膠310潰散。 [墊片用托架1000的詳細構造]
接著,參照圖15至圖21,針對收容具有上述構成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墊片用托架1000的詳細構造作說明。此外,圖15係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墊片用托架1000之斜視圖,圖16係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凹部區域1211的部分放大俯視圖,圖17係圖16中XVII-XV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18係墊片用托架1000收容著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狀態的斜視圖,圖19係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收容在墊片用托架1000之狀態的部分放大斜視圖,圖20係圖19中XX-XX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21係圖19中XXI-XX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參照圖15,本實施形態的墊片用托架1000係具有矩形形狀的基座部1000B、及在此基座部1000B的表面側凹陷,用以收容具有上述之構成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8個凹部區域1211、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
本實施形態的墊片用托架1000係因應用在本實施形態中之體脂肪測定裝置1的電極帶100所採用之腹部電極A11~A14、A21~A24的數量,設置8處凹部區域1211~1214、1221~1224。因此,凹部區域的數量未限定為8個,可視需要適宜地決定。
本實施形態中,基座部1000B採用板狀的樹脂成形品。有關具體的材料方面,是使用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ABS(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及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所構成的群之樹脂材料。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PET。
本實施形態中,墊片用托架1000的至少凹部區域1211~1214、凹部區域1221~1224具有透光性即可,以於凹部區域1211~1214、凹部區域1221~1224收容著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狀態下可從背面側視認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墊片用托架1000之整體具透光性,參照圖16及圖17,針對凹部區域1211~1214,凹部區域1221~1224的形狀作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凹部區域1211~1214、凹部區域1221~1224全部具有同一形狀,故針對凹部區域1211的形狀作說明。
凹部區域1211具有圓形的底部區域1100、及自此底部區域1100的周圍立起且包圍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側壁區域1400。且設有比側壁區域1400的深度還淺,用以收容被設在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指勾掛部324之第1淺灘區域1101及第2淺灘區域1102。
第1淺灘區域1101為,以於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可收容以120°間距設置的3處指勾掛部324當中的2處指勾掛部324的方式設置2處。第1淺灘區域1101的深度設成比側壁區域1400的深度還淺。
第2淺灘區域1102設有2處。一處設在第1淺灘區域1101之間,另一處係隔著凹部區域1211設於180°相反側的區域。因此,3處指勾掛部324當中的1處指勾掛部324被收容於第2淺灘區域1102。
第2淺灘區域1102,由俯視看來,係設成比第1淺灘區域1101大。第2淺灘區域1102的深度和第1淺灘區域1101的深度大致相同。且,在第2淺灘區域1102設置有止滑用的凹凸區域1102t。
接著,參照圖18,針對於墊片用托架1000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狀態作說明。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以於8處的凹部區域1211、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各個凹部區域上使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圓筒形狀體322之開放端側露出的方式作收容。
參照圖19至圖22,針對朝凹部區域1211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狀態作詳細說明。此外,朝其他凹部區域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狀態,係和朝凹部區域1211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狀態相同,故不作重複的說明。
參照圖19及圖20,在凹部區域1211的底部區域1100之周緣部設有抵接部1110。此抵接部1110為,在圖6所示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表面部分中,導電性凝膠310對應於從基座構件320的緣部(B2所示區域)露出的區域,順著側壁區域1400呈環狀設置。
在凹部區域1211收容著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狀態,成為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保持面321之緣部載置於抵接部1110的狀態。其結果,在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保持面321和底部區域1100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S)。藉此,可使導電性凝膠310流入於保持面3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
又,參照圖19及圖21,於圓筒形狀體322的外周面,在相對於指勾掛部324之夾入狹縫322a的區域,設有厚度比周圍的圓筒形狀體322之厚度還薄的卡合區域322b,卡合此卡合區域322b的支撐區域1410被設置在側壁區域1400。
本實施形態中,支撐區域1410係從側壁區域1400朝內周側突出地成形的凸部,在和卡合區域322b對向的位置設有合計6處。支撐區域1410係在凹部區域1211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際朝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圓筒形狀體322之外壁被按壓而彈性變形。
之後,因在凹部區域1211完成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收容而解除彈性變形,同時支撐區域1410卡合於卡合區域322b,藉支撐區域1410和抵接部1110夾入電極用墊片300,將電極用墊片300朝底部區域1100側彈推。
藉此,可使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收容於凹部區域1211的狀態穩定。又可在導電性凝膠310朝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保持面321和底部區域1100之間隙(S)流時防止基座構件320浮起。 (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對腹部電極裝設)
接著,參照圖22至圖27,針對腹部電極用墊片300對腹部電極之裝設作說明。此外,圖22係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墊片用托架的俯視圖,圖23至圖27係顯示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對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1至第5斜視圖。
參照圖22,本實施形態中,在以裝設於腹部電極A11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1凹部區域1211、裝設於腹部電極A12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2凹部區域1212、裝設於腹部電極A13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3凹部區域1213、以及裝設於腹部電極A14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4凹部區域1214的情況,於基座部1000B的表面側,凹部區域1211~1214係順著帶材101的長邊101b方向,以第1凹部區域1211、第3凹部區域1213、第2凹部區域1212及第4凹部區域1214的順序作配置。
同樣地,在以裝設於腹部電極A21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1凹部區域1221、裝設於腹部電極A22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2凹部區域1222、裝設於腹部電極A23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3凹部區域1223、以及裝設於腹部電極A24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收容區域設為第4凹部區域1224的情況,於基座部1000B的表面側,凹部區域1221~1224係順著帶材101的長邊101b方向,以第1凹部區域1221、第3凹部區域1223、第2凹部區域1222及第4凹部區域1224的順序作配置。
凹部區域1211~1214和凹部區域1221~1224之間的短邊101a方向之間隔,係設成與第1電極A11~第4電極A14和第1電極A21~第4電極A24之間的間隔相同的W1(參照圖4)。此外,凹部區域的尺寸引出位置係圓形形狀的底部區域1100之中心位置。
又,順著帶材101的長邊101b方向,設定成:凹部區域1211和凹部區域1212之間隔為P11,凹部區域1212和凹部區域1213之間隔為P12,凹部區域1213和凹部區域1214之間隔為P13。再者,設定成:P11與P12之合計成為腹部電極A11和腹部電極A12之間隔,即P1的尺寸;P12與P13之合計成為腹部電極A13和腹部電極A14之間隔,即P3的尺寸(參照圖4)。
同樣地,順著帶材101的長邊101b方向,設定成:凹部區域1221和凹部區域1222之間隔為P11,凹部區域1222和凹部區域1223之間隔為P12,凹部區域1223和凹部區域1224之間隔為P13。再者,設定成:P11和P12合計成為腹部電極A21和腹部電極A22之間隔,即P1的尺寸;P12與P13之合計成為腹部電極A23和腹部電極A24之間隔,即P3的尺寸(參照圖4)。 (腹部電極用墊片320的安裝次序)
接著,參照圖23至圖27,針對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320的墊片用托架1000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20對腹部電極A11~A14、A21~A24之安裝次序作說明。
首先,如圖23所示,在翻轉墊片用托架1000的狀態下,將凹部區域1211覆蓋於腹部電極A11,將凹部區域1212覆蓋於腹部電極A12,將凹部區域1221覆蓋於腹部電極A21,以及將凹部區域1222覆蓋於腹部電極A22。之後,如圖24所示,將墊片用托架1000朝電極帶100側按壓。藉此,於腹部電極A11、A12、A21、A22上各自裝設腹部電極用墊片320。
此際,在本實施形態的墊片用托架1000中,卡合於腹部電極A11~A14、A21~A24的外周面之凸部區域323被設在圓周上之和卡合區域322b及支撐區域1410偏離的位置。
在拿起墊片用托架1000之際,將設有止滑用的凹凸區域1102t之第2淺灘區域1102從背面側推下。藉此,在維持凸部區域323朝腹部電極A22卡合的狀態下,墊片用托架1000之支撐區域1410的周圍朝外側變形,可容易地解除墊片用托架1000的支撐區域1410和腹部電極用墊片320的卡合區域322b之間的卡合關係。又,在第2淺灘區域1102,由於不存在導電性凝膠310,故無導電性凝膠310潰散的情況。
此外,支撐區域1410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朝底部區域1100彈推的力小於凸部區域323卡合於腹部電極A11~A14,A21~A24的外周面的力即可。
按照以上,如圖24所示,完成腹部電極用墊片320朝腹部電極A11、A12、A21、A22之裝設。
接著,如圖25所示,依照和上述同樣的要領,在翻轉墊片用托架1000的狀態下,將凹部區域1213覆蓋於腹部電極A13,將凹部區域1214覆蓋於腹部電極A14,將凹部區域1223覆蓋於腹部電極A23,以及將凹部區域1224覆蓋於腹部電極A24。之後,如圖26所示,將墊片用托架1000朝電極帶100側按壓。藉此,於腹部電極A13、A14、A23、A24上各自裝設腹部電極用墊片320。
依以上的次序,如圖27所示,完成腹部電極A11~A14及腹部電極A21~A24各自朝向腹部電極用墊片320之裝設。
此外,雖亦可準備具有和腹部電極A11~A14及腹部電極A21~A24之配置間隔相同的凹部區域之墊片用托架,但在那情況下,墊片用托架的大小成為和電極帶100大致相同大小。
另一方面,如圖2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的墊片用托架1000中,將腹部電極分成腹部電極A11、12、21、22(第1群)及腹部電極A13、14、23、24(第2群)的2個群,以第2群的凹部區域的一方會位在第1群的凹部區域之間的方式形成凹部區域。
藉此,可將墊片用托架1000小型化。
此外,不一定需要於一個墊片用托架上設置收容用以裝設於所有的腹部電極之腹部電極用墊片320的凹部區域,於圖22所示的墊片用托架1000中,僅將凹部區域1211、1213、1312、1214設於一個墊片用托架亦可。
又,如圖28所示的墊片用托架1000A,亦可採用在一個墊片用托架設置二個凹部區域之構成。又,透過設置用以連結二個腹部電極用墊片320的連結構件320z,在從腹部電極卸下腹部電極用墊片320之際,藉由將連結構件320z拿起,可同時將二個腹部電極用墊片320卸下。
以上,藉由使用上述墊片用托架1000、1000A,使得具有導電性凝膠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處理變容易,容易進行腹部電極用墊片300朝腹部電極之裝設。
又,在凹部區域1211的底部區域1100之周緣部設置抵接部1110的情況時,藉由在腹部電極用墊片300的保持面321和底部區域1100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S),可使導電性凝膠310流入保持面3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透過設置支撐區域1410,防止在導電性凝膠310流入時基座構件320浮起,使導電性凝膠310的處理容易。
此外,在使用導電性凝膠310預先設於保持面321的腹部電極用墊片300之情況時,未必需要將抵接部1110及支撐區域1410設於凹部區域1211。 [手腳夾鉗400/上肢‧下肢電極404]
接著,參照圖29,針對手腳夾鉗400作說明。此外,圖29係顯示手腳夾鉗400的構造之圖。
參照圖29,手腳夾鉗400係具有第1夾片401和第2夾片402。第1夾片401及第2夾片402具有呈對稱之和緩的S字形狀。第1夾片401及第2夾片402係藉彈性夾403而可在圖中的箭頭S方向開閉地連結。
在第2夾片402之和第1夾片401對向的彎曲部分,安裝有作為上肢電極H11、H21,或下肢電極F11、F21發揮機能之不鏽鋼製的薄板狀的上肢‧下肢電極404。 [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
接著,參照圖30至圖34,針對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作說明。此外,圖30係顯示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構造之斜視圖,圖31係圖30中XXXI-XXX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32係圖30中XXXII-XXX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參照圖30至圖32,此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係具備:長方形的導電性凝膠510;及將此導電性凝膠510保持成可對腹部電極200電性接觸且設置成可對上肢‧下肢電極404裝卸之大致矩形形狀的基座構件520。基座構件520採用聚丙烯系樹脂材料、ABS樹脂等。導電性凝膠510採用丙烯系高分子凝膠、氨基鉀酸酯系凝膠等。
此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為,最大長度(W21)約77mm,最大寬度(W22)約38mm,含導電性凝膠510在內的高度(h21)約9mm。又,在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表面部分,導電性凝膠510係以基座構件520的緣部(B21、B22所示區域)露出的方式保持於基座構件520。
圖30中,設置導電性凝膠510的區域(B11、B12所示區域)係B11約73mm,B21約30mm,露出的緣部(B21、B22所示區域)係B21及B22皆為大約2mm。藉此,在把持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際,可防止導電性凝膠510與指尖接觸。
在基座構件520的四個角隅設有卡合區域522。此卡合區域522具有從基座構件520垂下的腕部522a、以及從腕部522a相對於基座構件520平行地延伸於內側的卡合片522b。此卡合區域522亦可設置成能彈性變形。 [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對上肢‧下肢電極404之裝卸]
接著,參照圖33及圖34,針對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對上肢‧下肢電極404之裝卸作說明。此外,圖33係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朝上肢‧下肢電極安裝的狀態之斜視圖,圖34係圖33中XXXIV-XXXIV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如圖33、34所示,利用設於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基座構件520之卡合區域522,以包圍上肢‧下肢電極404及第2夾片402的方式將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裝設於上肢‧下肢電極404。
藉此,設置於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導電性凝膠510之下面側係可電性導通地接觸於上肢‧下肢電極404的上面部分。在將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從上肢‧下肢電極404卸下的情況時,以手指將基座構件520摘取拉開。 [基座構件520的詳細構造]
接著,參照圖35,針對基座構件520的詳細構造作說明。此外,圖35係顯示基座構件520的構造之斜視圖。
基座構件520係整體呈大致矩形形狀,採用聚丙烯系樹脂材料、ABS樹脂等。
於保持導電性凝膠510的保持面521中,開口部521a具有三角形狀,在圖示中的上下方向,以鄰接配置之三角形的斜邊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而呈網狀的形態。又,於保持面521設置複數個突起部521p。又,於保持面521設置用以規定設置導電性凝膠510的區域(圖35的B11、B21所示區域)之一對筋狀的凸部壁521x。
此基座構件520中的卡合區域522係隔著抵接部522d及構成脆弱區域的薄壁部522y而連結於保持面521。在卡合區域522設置有卡合穴522x。
又,在保持面521之連結卡合區域522的區域(圖35的B11所示區域的外側之區域),為提高基座構件520整體的剛性,設有厚度比設置導電性凝膠510的區域的保持面521之厚度還厚的厚壁部522z。
此外,在將此基座構件520朝第2夾片402安裝的情況時,設於第2夾片402的側面之卡合銷(圖示省略)被插入卡合穴522x。
又,此基座構件520為,設置導電性凝膠510的區域(相當於圖35的B11、B21所示區域)中之開口部521a的合計面積,係設置導電性凝膠510的區域(相當於圖35的B11、B21所示區域)之全面積的50%以上即可。
藉此,在保持面521塗布導電性凝膠510之際,氣泡變得容易從開口部逃脫,可抑制氣泡捲入導電性凝膠510內。
其結果,防止在氣泡的混入部分因導電性凝膠510經時變化而變薄,可使內臓脂肪測定用裝置中的測定精度穩定。
利用如此形成的開口部521a,於保持面5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塗布導電性凝膠510,導電性凝膠510係在保持面521被保持成和基座構件520成一體。 [墊片用托架2000的詳細構造]
接著,參照圖36至圖39,針對收容具有上述構成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墊片用托架2000的詳細構造作說明。此外,圖36係於墊片用托架2000收容2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狀態之斜視圖,圖37係於墊片用托架2000收容1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狀態之斜視圖,圖38係圖37中XXXVIII-XXXVI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圖39係圖37中XXXIX-XXXIX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參照圖36及圖37,本實施形態的墊片用托架2000係具有:整體呈大致矩形形狀的基座部2000B、及在此基座部2000B的表面側凹陷,用以收容具有上述構成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2個凹部區域2011、2012。此外,凹部區域的數量未限定為2個,可視需要決定適宜數量。
本實施形態中,基座部2000B是使用板狀的樹脂成形品。有關具體的材料方面,是使用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ABS(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及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所構成的群之樹脂材料。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PET。
參照圖36及圖37,針對凹部區域2011、2012的形狀作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凹部區域2011及凹部區域2012具有同一形狀,故針對凹部區域2012的形狀作說明。
凹部區域2012係具有矩形的底部區域2100、以及由此底部區域2100的周圍立起且將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自兩側包圍的側壁區域2400。又,比側壁區域2400的高度還低,且載置設於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卡合區域522之凹部壁區域2200係設在各個側壁區域2400的兩側。
又,於底部區域2100設置2處用以規定導電性凝膠510流入區域的凝膠限制壁2300,俾連結兩側的側壁區域2400的內側。於凹部區域2012載置著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狀態中,凸部壁521x位在凝膠限制壁2300之上。
在凹部區域2011和凹部區域2012之間,及凹部區域2011的端部設有區隔壁2500。
參照圖38及圖39,在凹部區域2100的底部區域2012的側壁區域2400之大致中央部設置抵接部2110。此抵接部2110為,在圖33所示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表面部分,導電性凝膠510對應於從基座構件520的緣部(B22所示區域)露出的區域。
如圖38所示,在凹部區域2100收容著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狀態中,成為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基座構件520之緣部被載置於抵接部2110的狀態。其結果,在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保持面521和底部區域2100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S)。藉此,可使導電性凝膠510流入於保持面5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
又,於比凝膠限制壁2300還靠外側的側壁區域2400之內側,在與底部區域2012相離既定的距離之位置設有支撐區域2410。
如圖39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支撐區域2410係從側壁區域1400向內周側突出地成形的凸部,於側壁區域2400的兩端各設1處,而於一個凹部區域2100中合計設4處。
支撐區域2410係在凹部區域2100收容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際被保持面521的端部按壓而彈性變形。之後,因在凹部區域2100完成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收容而解除彈性變形,同時支撐區域2410將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保持面521朝底部區域2012側彈推。
藉此,可使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收容於凹部區域2100的狀態穩定。又,在導電性凝膠510朝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保持面521和底部區域2012之間隙(S)流入時,亦可防止保持面521浮起。
此外,未限定是設置在一個墊片用托架2000收容2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凹部區域2011、2012之情況,亦可採用於一個墊片用托架收容一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構成,或於一個墊片用托架收容3個以上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構成。
以上,藉由使用上述墊片用托架2000,使得具有導電性凝膠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處理變容易。
又,在凹部區域2011、2012的底部區域2100之緣部設置抵接部2110的情況,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的保持面521和底部區域2100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S),可使導電性凝膠510流入於保持面521的表面側及背面側。又,藉由設置支撐區域2410,防止在導電性凝膠510流入時基座構件520浮起,使導電性凝膠510處理容易。
此外,在使用導電性凝膠510是預設於保持面521的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500之情況,未必需要將抵接部2110及支撐區域2410設於凹部區域2011、2012。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裝設在體脂肪測定裝置所用的電極之電極用墊片及收容其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作說明,但本電極用墊片未限定為體脂肪測定裝置所使用的電極。例如,有關心電圖、肌電圖、低頻按摩機、EMS(Electro Muscle Stimulation)、腦波形測定裝置等所用的電極,可適用依據本發明的電極用墊片及墊片用托架。
以上,雖已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作說明,但應理解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之所有點為例示而非制限者。本發明之範圍係藉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意圖包含和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味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1‧‧‧體脂肪測定裝置
10‧‧‧控制部
11‧‧‧運算處理部
12‧‧‧阻抗算出部
13‧‧‧各種脂肪量算出部
14‧‧‧體脂肪量算出部
15‧‧‧部位別脂肪量算出部
16‧‧‧內臓脂肪量算出部
17‧‧‧皮下脂肪量算出部
21‧‧‧定電流生成部
22‧‧‧端子切換部
23‧‧‧電位差檢出部
24‧‧‧體格資訊計測部
25‧‧‧受檢者資訊輸入部
26‧‧‧顯示部
27‧‧‧操作部
28‧‧‧電源部
29‧‧‧記憶體部
320、520‧‧‧基座構件
100‧‧‧電極帶
101‧‧‧帶材
101a‧‧‧短邊
101b‧‧‧長邊
200‧‧‧腹部電極
201‧‧‧圓筒電極部
202‧‧‧槽形凹部
300‧‧‧腹部電極用墊片
310、510‧‧‧導電性凝膠
320z‧‧‧連結構件
321、521‧‧‧保持面
321a、521a‧‧‧開口部
321p、521p‧‧‧突起部
322‧‧‧圓筒形狀體
322a‧‧‧狹縫
322b、522‧‧‧卡合區域
323‧‧‧凸部區域
324‧‧‧指勾掛部
400‧‧‧手腳夾鉗
401‧‧‧第1夾片
402‧‧‧第2夾片
403‧‧‧彈性夾
404‧‧‧上肢‧下肢電極
500‧‧‧下肢電極用墊片
521x‧‧‧凸部壁
522a‧‧‧腕部
522b‧‧‧卡合片
522d、1110、2110‧‧‧抵接部
522x‧‧‧卡合穴
522y‧‧‧薄壁部
522z‧‧‧厚壁部
1000、1000A、2000‧‧‧墊片用托架
1000B、2000B‧‧‧基座部
1100、2012、2100‧‧‧底部區域
1101‧‧‧第1淺灘區域
1102‧‧‧第2淺灘區域
1102t‧‧‧凹凸區域
1211、1221‧‧‧凹部區域(第1凹部區域)
1212、1222‧‧‧凹部區域(第2凹部區域)
1213、1223‧‧‧凹部區域(第3凹部區域)
1214、1224‧‧‧凹部區域(第4凹部區域)
1400、2400‧‧‧側壁區域
1410‧‧‧支撐區域
2200‧‧‧凹部壁區域
2300‧‧‧凝膠限制壁
2500‧‧‧區隔壁
AP1、AP2、AP3、AP4‧‧‧腹部電極對
A11、A21‧‧‧第1電極(腹部電極)
A12、A22‧‧‧第2電極(腹部電極)
A13、A23‧‧‧第1電極(腹部電極)
A14、A24‧‧‧第4電極(腹部電極)
F11、F21‧‧‧下肢電極
H11、H21‧‧‧上肢電極
圖1係實施形態中的體脂肪測定裝置之機能方塊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體脂肪測定裝置之電極的配置例圖(從背脊側所見之圖)。
圖3係制定實施形態中的體脂肪測定裝置測定內臓脂肪量之際的動作次序的流程圖。
圖4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體脂肪測定裝置所用的電極帶的構造之斜視圖。
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設在體脂肪測定裝置所用的電極帶上之腹部電極的構造之斜視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的構造之斜視圖。
圖7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的構造之俯視圖。
圖8係圖7中VIII-VI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9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對腹部電極之安裝的第1示意圖。
圖10係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對腹部電極之安裝的第2示意圖。
圖11係顯示從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基座構件之構造的表面側所見之第1斜視圖。
圖12係圖11中XII-X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13係從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基座構件之構造的表面側所見之第2斜視圖。
圖14係從顯示實施形態中的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基座構件之構造的背面側所見之斜視圖。
圖15係實施形態中的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斜視圖。
圖16係實施形態中的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凹部區域之部分放大俯視圖。
圖17係圖16中XVII-XV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18係實施形態中的在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上收容著腹部電極用墊片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9係實施形態中的在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上收容著腹部電極用墊片的狀態之部分放大斜視圖。
圖20係圖19中XX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21係圖19中XX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22係實施形態中的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俯視圖。
圖23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朝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1斜視圖。
圖24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朝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2斜視圖。
圖25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朝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3斜視圖。
圖26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朝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4斜視圖。
圖27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使用有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之腹部電極用墊片朝腹部電極安裝的次序之第5斜視圖。
圖28係實施形態中收容腹部電極用墊片之其他形態的墊片用托架之斜視圖。
圖29係顯示實施形態中裝設上肢‧下肢電極的手腳夾鉗的構造之圖。
圖30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構造之斜視圖。
圖31圖30中XXXI-XXX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32圖30中XXXII-XXX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33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朝上肢‧下肢電極安裝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34係圖33中XXXIV-XXXIV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35係顯示實施形態中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基座構件的構造之斜視圖。
圖36係實施形態中在收容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收容著2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37係實施形態中在收容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墊片用托架收容著1個上肢‧下肢電極用墊片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38係圖37中XXXVIII-XXXVIII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圖39係圖37中XXXIX-XXXIX線箭視方向剖面圖。
320‧‧‧基座構件
1100‧‧‧底部區域
1211‧‧‧凹部區域(第1凹部區域)
1400‧‧‧側壁區域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墊片用托架,係收容具備導電性凝膠及具有可將前述導電性凝膠保持成接觸於設置在外部的電極之保持面且設置成可對前述電極裝卸之基座構件的電極用墊片,前述墊片用托架包含:基座部;及在前述基座部的表面側凹陷,用以收容前述電極用墊片的凹部區域,前述凹部區域具有:底部區域;及從前述底部區域立起,且包圍前述電極用墊片般設置的側壁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凹部區域進一步包含抵接部,該抵接部為,在收容前述電極用墊片之際抵接於前述保持面而在前述保持面和前述底部區域之間形成既定的間隙。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凹部區域進一步具有支撐區域,該支撐區域設置成從前述側壁區域突出,且在前述凹部區域收容有前述電極用墊片的狀態將前述電極用墊片彈推於前述底部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電極具有圓筒形狀,前述電極用墊片具有一端側開放的圓筒形狀,而且其內側具有卡合於前述電極的外周面的凸部區域,前述支撐區域係於前述凹部區域收容著前述電極用墊片的情況,被設在圓周上之和前述凸部區域偏離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藉前述支撐區域和前述底部區域夾入前述電極用墊片的力係小於前述凸部區域卡合於前述電極的外周面的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墊片用托架,其進一步具備保持前述電極的帶材,前述電極在前述帶材之上以既定的間隔配置複數個,前述凹部區域係以和前述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前述電極係在前述帶材之上順著前述短邊方向以第1短邊間隔配置複數個,前述凹部區域係以和前述第1短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前述電極係在前述帶材之上順著前述長邊方向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複數個,前述凹部區域係以和前述第1長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前述電極係在前述帶材之上順著前述短邊方向以第1短邊間隔配置複數個,前述電極係在前述帶材之上順著前述長邊方向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複數個,前述凹部區域為,前述短邊方向以和前述第1短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前述長邊方向以和前述第1長邊間隔相等間隔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帶材為具有短邊和長邊的長方形形狀,前述電極為,在前述帶材之上順著前述長邊方向以第1電極、第2電極、第3電極及第4電極的順序配置,前述第1電極和前述第2電極之間以第1長邊間隔配置,前述第2電極和前述第3電極之間以第2長邊間隔配置,前述第3電極和前述第4電極之間以第3長邊間隔配置,前述凹部區域具有:收容前述第1電極的第1凹部區域;收容前述第2電極的第2凹部區域;收容前述第3電極的第3凹部區域;及收容前述第4電極的第4凹部區域,於前述基座部的前述表面側,順著前述長邊方向,以前述第1凹部區域、前述第3凹部區域、前述第2凹部區域、及前述第4凹部區域的順序配置,前述第1凹部區域和前述第2凹部區域之間隔係設成前述第1長邊間隔,前述第3凹部區域和前述第4凹部區域之間隔係設成前述第3長邊間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墊片用托架係板狀的樹脂成形品。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樹脂成形品係使用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所構成的群之樹脂材料。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墊片用托架的至少前述凹部區域為,設置成在前述電極用墊片收容於前述凹部區域的狀態可從前述背面側透視前述電極用墊片。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墊片用托架,其中前述墊片用托架的至少前述凹部區域係具有透光性。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5751002B2|2015-07-22|電極用パッド
EP2194864B1|2018-08-29|System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body fluid monitoring
JP5624984B2|2014-11-12|連続分析装置
TWI539932B|2016-07-01|墊片用托架
TW201526868A|2015-07-16|模組感測器平台
US20030176808A1|2003-09-18|Measurement method and measurement apparatus for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d health management guideline advis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20120296191A1|2012-11-22|Transducer mountings and wearable monitors
WO2015177594A2|2015-11-26|Electrocardiogram watch clasp
US20100198100A1|2010-08-05|Bioelectr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 body attachment unit and body fat measurement device
US20170106183A1|2017-04-20|Dual Sensor Electrodes for Providing Enhanced Resuscitation Feedback
US20120323101A1|2012-12-20|Bodily fluid component measurement system
CN107530008B|2020-07-28|传感器单元
KR102073184B1|2020-02-04|혈압 정보 측정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5050595B2|2012-10-17|電極クリップ
JP2017202235A|2017-11-16|バイオセンサ
JP2012239517A5|2014-08-07|
KR20090061420A|2009-06-16|펜 타입의 생체 신호 측정 장치
JP2007130072A|2007-05-31|体脂肪測定装置および測定ユニット
TW202000135A|2020-01-01|可撓式超低輪廓經皮連續監控感測器
RU2742707C1|2021-02-09|Бесконтактный мониторинг частоты сердечных сокращений
KR20130016183A|2013-02-14|생체 신호 측정 장치
WO2007091380A1|2007-08-16|携帯型心電計
JP2004261255A|2004-09-24|生体情報取得装置用の記憶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生体情報取得装置
JP2020056716A|2020-04-09|グルコース測定モジュール、自己血糖測定ユニット、持続グルコース測定ユニット及びグルコース測定システム
JP2017202234A|2017-11-16|バイオセンサ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3533886B|2015-09-16|
DE112012002103T5|2014-02-27|
US8820531B2|2014-09-02|
CN103533886A|2014-01-22|
WO2012157380A1|2012-11-22|
JP5751003B2|2015-07-22|
JP2012239517A|2012-12-10|
US20140018658A1|2014-01-16|
TWI539932B|2016-07-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4362165A|1980-01-08|1982-12-07|Ipco Corporation|Stable gel electrode|
JPH0732804B2|1989-06-23|1995-04-12|株式会社テック|低周波治療器|
JP3056532B2|1991-01-29|2000-06-26|日東電工株式会社|生体電極用パッド|
JP3047929B2|1991-03-29|2000-06-05|テルモ株式会社|生体用電極|
SE9402339D0|1994-07-01|1994-07-01|Humanteknik Ab|Övergångselement för en biomedicinsk elektrod|
US6142305A|1999-09-16|2000-11-07|Aaron Medical Industries, Inc.|Protective tray for loop electrode|
EP2091424B1|2006-12-07|2016-05-04|Koninklijke Philips N.V.|Handheld, repositionable ecg detector|
JP4893479B2|2007-06-01|2012-03-07|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生体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用胴部装着ユニットおよび体脂肪測定装置|
JP5193928B2|2009-04-16|2013-05-08|政義 福田|生体電極パッド及び生体電極|JP6449046B2|2015-02-23|2019-01-09|日本光電工業株式会社|脳波電極|
GB2538097A|2015-05-07|2016-11-09|Airbus Operations Ltd|Composite structures|
US11099057B2|2016-09-01|2021-08-24|Imam Abdulrahman Bin Faisal University|Grossing workstation with electronic scale|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09651A|JP5751003B2|2011-05-16|2011-05-16|パッド用トレイ|
[返回顶部]